一、大乘发愿
(一)大乘愿的体性
大乘愿是思维所希求的果而寻求彼果的心。具体来说,以善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即并非为一己之利发愿获得有漏法那样,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内心希求彼果,并以词句念诵相应的愿文。
圭峰大师说:“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圣境;念念欲乐悲济,不得退屈自欺。”(心心希求佛果,不得把此事高推于圣境,认为自己无分;念念欲度众生,不自退屈。发起这▼样的欲心才是大乘菩萨愿。)
(二)大乘愿的功德
大乘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一旦发起,不但在今生,未来其它世也能成办自他二利。即使没有以身▽语专门造作其事,仅凭这一愿心,为了如所愿那样实现,内心如是地希愿,则相应发愿之心,能在今生立即产生果报,并以发愿之力成办未来的一切义利。
对〗此再作一点分析:
1、大乘发愿是二利之因,因是种子的意思。譬如一粒种子播在地中,就会生发枝叶花果,同样,以大乘愿为种子,今生㊣来世会不断地显现自他二利之果。比如,释迦佛由最初发愿的功能,生生世世修习波罗蜜多、成大菩提、普度众生,无量的自他二利都是由最初的发愿而来。
2、“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这是《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极重要的一颂,开示了唯心的妙谛。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以身语做到所愿之事,但只要按心中的希】求发愿,以此愿心就能在今生、来世成办义利。
以一则公案来说明:以▲前佛和比丘僧到施主家去应供。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一个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和眷属还没有受供养,所以他一无所获;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受供后去乞讨的,他得到了很多甘ぷ美的食品。
他们两个下午在路上交谈,国王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具有财产,我会在有生之年把衣服、饮食乃至一切资具都供养佛和僧众,而且恭敬承╳事。”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有权力做国王,我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的眷属们的脑袋。”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它树的树荫都在移动,只有他所在的树荫丝毫不移动。当时,当地国王去世之后没有太子,要找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人们到处寻找。有人发现这个小孩,虽然已经过了中午,树荫仍然∩纹丝不动,所以就唤醒他,请他继承王位。后来他按自己的心愿供养了佛和佛的眷属。
另一个婆罗门种々姓的小孩,躺在一条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快速奔来,压断了他的头颅,就这样死去了。(《普贤上师言教》)
公案中,国王种姓的小孩由一念善∞愿就成熟妙果。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不但有意识地常常发善愿,而且使愿的所缘境、所求、时间等各方面都最大化,由此就能让愿的作用和利益无数倍地增长。
(三)大乘愿的作用
具福德力的菩萨以愿力推动,将以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其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述。
例如,阿弥陀佛的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法界摄受念佛众生。众生受到佛光的照触,身心顿时柔软。这种以光明做佛事的境界,都源于阿弥陀佛的悲愿。又如,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水,波扬无量妙音,池中的人可随自己的意乐听到慈悲喜舍声、波罗蜜多声、空、无相、无愿声等等,这种水能做佛事的妙用,也源自阿弥陀佛的大愿。总之,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音声、无量的报化身、无量的神通力、无量的名号功德、无量的净土庄严都是从︻愿力流现的。像这样,三世诸佛自利利他的无边力用都来自愿力。
从菩萨修道的历程来说,以愿的力量能摄受殊胜身,以此妙身恒时趣入布施、持戒等。所以,有愿摄持就能令修持善根相续不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但无始的颠倒习气很难一时消除,所以需要经过多生多世地努力。在我们流转生死期间,不遇佛法的胜缘就会堕落。那怎样才能保证常遇胜缘修行不⌒退呢?在外面找不到办法,唯独能依赖的是自己的愿力,只有在心中发大愿才有保证。
发普贤愿是修习大乘的核心,以愿恒时摄持悲智救度众生,行与愿互相资助,如车二轮,运行不息,直至菩提。所以修学大乘之初必须发菩提愿,这是决定义。《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所以发普贤愿是关乎生生世世自他二利的大事㊣ 。在这个关口,有愿才能●尽未来际坚持菩提行,无愿就像蒸沙不能做饭,大乘道一步也无法跨进。其它世间法——身体诸根、亲人眷属、财富地位都靠不住,都要舍弃。能够一切生引导我们的只有普贤愿王。
(四)大乘愿的分类
胜解行地有很多种发愿,在此阶段还没有证得法界遍行义,基本情况是观见轮回的过患后愿求息灭,心缘功德后希欲修持,以此发愿:愿我未来为利有情能如是如是成就等,分门别类有众多发愿。证入初地后,发起广大的十大愿。从此,乃至证得究竟菩提之间,在二到十地,发愿会辗转增上,逐渐广大、超胜、清净。
可见,发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从狭小到广大、从肤浅到深入、从浮泛到切实的上升过程。《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在因地经过五劫时间精勤求索,才结∞得四十八愿,这绝不是泛泛悠悠、有口无心之事。
我们初学者在胜解行地发心随学诸佛菩萨,心开始缘愿文熏习,这是最初的发愿。随着修行增上,发愿会日益深广、切实,愿增上了又推动修行增上,像这样,愿和行彼此资助,如车二轮辗转上进,直至无上菩提。
除了原则性的发愿之外,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自身的因缘条件,通过智慧仔细观察,逐步形成具体、切实的愿。所以既要有原则性的发愿,又要有具体、切实的发愿,这样逐步前进,才形成如海的大乘行愿。
二、特说普贤愿王
在普贤行愿中圆满含摄了佛子的深广万行及熏习一切菩萨道次第的因果,所诠义极为深广,超胜其它一切愿,因此称为大愿王。
从种类上说,佛陀稀有行为的亿万江河都汇归于普贤愿海,最极广大;从次第上说,自胜解行地开始,诸如依止善知识、皈依三宝、断恶行善、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等所有的发愿都汇归普贤行愿,最极圆满。或者,不论增上生或决定胜的发愿,自利、他利的发愿,相应观现世量境界或相应净见量境界的发愿,净治有情世界或器世界的发愿,深观或广行的发愿等等,都摄于普贤行愿中,无不具备。从称合本性上说,普贤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横说,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等;纵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普贤愿终无有尽。心性本来横遍竖穷,称合心性之量发起普贤愿,超胜一切,由以上的原因,普贤行愿成为愿中之王。
发愿是极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善行妙果都源于发愿,没有愿力就不会有实行和果证,而且由发愿上有差别,导致心态、行为、得果上也大有差别。
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不懂得发大愿,所发的只有下劣、狭隘、短浅的愿。比如问世间人: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想「做官,有些想赚钱,有些只求温饱就行,有些梦想做某领域的专家,有些梦想当宇航员登月,有些想做坛健将,有些想像徐霞客那样踏遍天涯……。一般人受迷乱习气蒙蔽,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普贤行愿,更不必说听闻、思维、读诵、发愿,连“普贤行愿”四个字也没有福报见到,就像盲人不见太阳、蚂蚁不知沧海一样。我们▃有幸能听闻、学习普贤行愿,还能日日读诵、发愿,这不是世间人可比的。如果前世没有深植善根,怎么能听到☆华严经王的精髓——《普贤行愿品》这样最广大、光明、清净的文句呢?
世间的种种修炼家,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比如希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飞行虚空等等,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普贤行愿。虽然和普通人比,他们也想超越常人的境界,但毕竟目光短浅,连出离生死的愿也没有,更何况说发普贤愿。
小乘人只求自己断烦恼解脱,随这样狭小的愿走也是迂曲的路,并不是最直接的菩提路。他们证了阿罗汉果,还要回〖小向大发普贤愿才能证入大方广的法界。当年佛演说华严大教时,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听了都如盲如聋,可见法义高深,非阿罗汉的境界所及。,只有证得法身才能真正领会。我们现在有缘值遇,又有信心受持,这是莫大的善根因缘。
发愿大有讲究,能在发愿方面细致观察,学到发愿的方法,利益就很大。万法唯心造,心是根本,心大、愿大,果就大;心深、愿深,果就深;心遍法界、愿遍法界,果遍法界;心无尽、愿无尽,果无尽;心有无量庄严、愿成无量庄严,果现无量庄严;心有无量戒定慧,愿具无量戒定慧,果成无量戒定慧……
《普贤行愿品》本是极稀有的如意宝,遗憾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白纸黑字,比不上那些世间法。对于华衣美食、高档电器、奇山异水、神仙境界等等,兴趣浓厚,但对学习普贤行愿却没有那样大的意乐。这是无慧不识真宝。我们不作一番比较分析,也不容易生起信心。
我们来观察,即使把世间人的愿、声闻人的愿、一般菩萨的愿加起来,也不及普贤行愿的一分。发愿时间上,有些发几年的愿,有些发一生的愿,有些发到后世,有些发到自己解脱为止,都不如普贤行愿长远。普贤行愿是无尽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愿范围上,一般发愿只为一人发、一家发、一国发、一世界发,想不到一开始就要遍周法界地发大愿。前者的发愿境界太过狭小,根本不称合广大心性之量。以有限量的心发有限量的愿,是不能和法界相契的。普贤愿则愿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远远超过前者。
发愿种类上,比如有的人只发一分布施或持戒的愿,这也不称合心性的量,心性具足一切德,为什么只求证一分呢?相比之下,普贤行愿圆满含摄无量的菩萨愿,以如海万行庄严心地,是最庄严的愿王。实际上,最庄严的是我们自▲性的普贤。我们喜爱欣赏外在的鲜花、蓝天、高山、大海,却不知道自性普贤比这些庄严无数倍。其实,最恢宏、最壮丽的篇章就是普贤行愿。这是有情心性贤善到极致的表现,是赞美心性最优美的旋律,是心性最畅快的舒发,是造就诸佛最圆满的蓝图,是开启无边利乐的钥匙,是证入法界的捷径。
我们要生生世世守护普贤愿王,把它铭刻在心,恒不忘失。日日受持、发愿,不断地增上大乘种性之力,以普贤行愿引导自心,直至证入佛地。
本品经一上来就说,欲成就如来广大功德,应修普贤十种广大行愿,而这品经的名╲字也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些都赫然显示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关键,大乘修持以普贤行愿最为关要。
法王如意宝的前世△是善财童子,是普贤大士传授这部《普贤行愿品》的当机者。法王生生世世奉持、弘扬普贤行愿。以这一生来说,法王从小就和凡夫的表现不同ㄨ,常常发愿不离文殊、普贤,在法王的著作中处处可见随学文殊、普贤的发愿。法王1987年带领一万余僧众在五台山同发普贤行愿,在峨嵋山、印度金刚座也是发普贤行愿。1997年号召各地念诵《普贤行愿品》一亿遍。到晚年更加重视《普贤行愿品》的念修。这些都是从善财童子亲受普贤愿王这一缘起而来。法王今生以念修普贤№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为我们指示一条成就菩提的光明之路。了知了这些之后,我们应当追随法王趋入这条大道。
很多事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可以发愿。善根深厚的人见到这部《普贤行愿品》会欢喜地按经文发愿。虽然真正称性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究竟圆满实现要到佛地,但不等于凡夫位不能持诵、熏习,不能依文发愿,不等于持诵、开演没有功德,恰恰相反,殊胜的愿文一历耳根、一染识田,都有极大意义。
缘起远比我们想像的微妙。无意间把一粒种子撒→在泥中也会长出繁硕的果实,何况以圆顿教的微妙章句内熏具恒沙性德的佛性,为什么不能开出万德庄严呢?如果我们信受佛语,经上分明讲到“果报唯佛能证知”、“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再再显示了普贤行愿的巨大威力。
一切因缘都在心上创造。小乘人只希求一己解脱,为了成办这一点,一要发求解脱心,二要修戒定慧断除生死之根的人我执,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积聚因缘修行,走的是一己解脱之路,最后也只修成阿罗汉果。他们愿小,果也小,愿的作用只发挥到一己证阿罗汉果为止,不能证得佛的身智、刹土。
我们求证无上佛果,这是最远大的志々向。那怎样在自己心上建立成佛的因缘呢?就是修习普贤行愿。在一切因缘中,这是最深广、最圆满、最直接、最合乎心性的。能对普贤行发起勇猛欲乐,就种下了圆顿种子,将来必定会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乘菩萨在胜解行地常常以发愿来串习大乘法,苏醒大乘善根,依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就是最好的方法。
把世间人、声缘人、修普贤行愿的人放在一起作比较,就能看出在最初的发愿上有极大的差距。一点不夸张地说,在所有阿罗汉的心上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大的愿。愿力不同,得果就不同,这是由缘起规律所决定的。而且,同行一件善法,由发愿不同,境界、功德也大有差异。比如手里有一个苹果,一种发心是⊙想供养自己,另一种是想给家人分享,又一种是想供养天神,又一种是想供养三世诸佛,最后一种才称法界心、极法界量,一刹那就能积□累无量福德。
又比如顶礼,一般∞人只顶礼一尊佛,不知道一切佛同共一法身,因此就只有顶礼一佛的功德。但普贤行的礼佛是遍礼法界佛,以胜解心深信这一礼遍礼了十方三世一切佛。以什么胜解心呢?就是深信自性广大无外,没有一佛不在自性中,而且自性遍一切处,遍在三世诸佛心中。就像帝释天的因←陀罗网有一千颗明珠,一切珠都影现在一珠中,一珠也显现在一切珠中。像这样从真心的层面着眼,不是从有片段、有限量的分别心上着眼。既然每个心都遍一切处,也就在每个微尘中都有三世佛,所以说“一尘中有尘数♀佛”。对这些有了胜解,就会从真心的层面发愿,所以趣入的层面根本不同。
所以,从什】么点上进入最快速、最圆满呢?智者们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一旦观察清楚了,就会按那样的方式发愿趣入。
在世俗缘起上找不到更好的趣入方法。只有以普贤行愿才能彻底打开心量,越来越№接近诸佛菩萨证悟胜义的境界,这是一条极妙的证入法界之路。
正是这个原因,印藏两地的修行人,不论自己课诵、做种种佛事或大众共修,没有不念诵此文发愿回向的。在五明佛学院,法王严格规定,,一句不能断。还有,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解修行轨理↓时,制定道次第的每步修法都依《普贤行愿品》修七支作为前行,依普贤行愿回向发愿作为结行,并赞叹说:按照普贤行愿修习七支摄尽了积资净障的扼要。
如果不按普贤愿王发愿行持,所谓的常〖随佛学,只是空谈而已,根本就无法趣入。这是两个方向的问题,随普贤行愿〗走,就可以显发佛性,证入法界;否则就与自性普贤背道而驰,堕在邪分别中,无法拓开心量。普贤行愿能像日光融化坚冰一样,化解种种偏执,显发无边妙用。
其实,心往染净两种缘上转,就成了圣凡两条路,就看自己选择走哪一条。我们认清了方向,也就明白为什么需要日日奉持普贤行愿,这是需要念念回转来,回向自己的心性。比如我们都会恭敬自己,既然会恭敬自己,也就可以恭敬一切,发现前者的⌒ 做法不妙善,转过来就明白:礼敬一切才合乎自己的本心。按这样发普贤愿,把本性的万善开发到极致,仍然还是那个心,只不过以前不懂得这样做。
我们傲慢时,头抬得高高的,头能昂起,也就能低下。昂起是迷乱,低下是觉悟,都是心■的作用,只是转一下而已,就像手掌翻转过来还是那个手掌。以前只赞叹自己,赞叹自己爱执的人和事,说明有赞叹的能力,只不过没有用妙,现在转过来用在称赞如来ω上就用对了。又比如,不用别人教就懂得供养自身,以美食供养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屋子装饰得很庄严,说明有供养的能力。我们没有被我执蒙蔽的话,全法界都是自己,以普贤行愿力转这颗供养的心放到等同心性的量上,就成了恒时遍供三世佛,也就是供养一切,这≡就是称性的行愿。
所以,自性本来→有无量妙用,就从当下的自心中开出普贤万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当一切时处随学文殊的智慧和普贤的大行,本经的两偈——“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就是无量普贤行愿的总摄,不论是谁,只要希求成佛,就要这样发愿。
那么,这么重大的事能忘记吗?能不经常串习吗?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执著我的习气太强,一起念就往我执上转,念念转生死,这样走下去,当然只会显现生死的无量苦恼,这在缘起上是一条错路,决定障蔽心性。现在要想把无始以来的恶习扭转过来,就应当持之以恒,常修普贤▂行愿,这是显现清净法界的缘起。所以要反复地转心,先勉强自己,做任何事、修任何法都以普贤行愿摄持,让它串习成自然。
关键要养成习惯。认识到普贤行愿的重要性后,无论何时何处都按那么发愿。比如朝礼神山、在佛像前、、拜见大德、放生供养……都依普贤行愿来发愿。念念不离行愿,不忘建立成佛的缘起,始终不离开这个法,才能回转万流趣入法界。通过上面的解释就知道为什么要奉《普贤行愿品》为日课,日日诵持。
憨山大师说:“修行之要,成佛之速,无越乎此。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者。譬若金转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剧苦。无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驰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极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现成受用,种种本自具足。此所谓梦幻法门,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净则佛土净。门人郑扩发菩提心,归依净土,余教之以专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何患不覩华藏现成受用乎。”(修行之心要、成佛之快速无有超过此普贤愿王的。所谓“一念消灭无量恶业,一念成就无量善根”,就像金轮王梦入阿鼻地狱,受大苦楚,无处求救,身心恐惧,奔驰嚎叫,欲逃不得。一旦唤他猛醒,再找向来的苦事了不可得,自己本是金轮█王,种种现成受用本自具足。这叫梦幻法门,以智慧契入,唯在自己的♀心,不观待向外寻求,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能专门持诵此品,一旦生死梦破,不怕不见华藏世界而现成受用。)
友情提示:
可点击右上角按钮分享至朋友圈
微信平台:puxianpusa0221
回复【】括号中的内容(不包括【】)
即可查看相□关内容:
【1】 :进入普贤救度会主页
【2】 :进入普贤放生专栏
【3】 :进入法王如意宝专栏
【4】 :进入希阿荣博堪布专栏
【5】 :进入索达吉堪布专栏
【6】 :进入慈诚罗珠堪布专栏
【7】 :进入益西彭措堪布专栏
【8】 :
【9】 :进入阿傍大师专栏
【10】:进入大宝法王专栏
希阿荣博堪布念诵诸佛菩萨︼心咒:
【11】:金刚萨埵心咒
【12】:阿弥①陀佛心咒
【13】:莲师心咒
【14】:观音心咒
【15】:文殊心咒
【16】:
【17】:绿度母心咒
【18】:黄财神心咒
【19】:百字明
【20】:金钢铠甲
【21】:文殊礼赞
【22】:佛成道时之降魔咒
【23】:缘起咒
【24】:长寿佛心咒
【25】:嗔恨心不□ 能摧毁善根之真言
【26】:法王住世祈祷文
【27】:摧破金刚心咒
【28】:大白伞盖佛母心咒
【29】:顶礼咒
【30】:法王如意宝心咒
【31】:遣除道障∮祈祷文
【32】:回向偈
【33】:具光佛母心咒
【34】:念珠加持
【35】:祈祷圣者法王如意宝
【36】:总集传承上师祈祷文
【37】:狮吼咒
【38】:药师佛心咒(短咒)
【39】:智慧流星心咒
【吉祥】:吉祥与发愿偈
【yf】:在线浴佛
【gf】:在线供佛
扎西持◣林法宝荟萃图集欣赏:
【40】:扎西持林的觉沃佛像
【41】:大圆满传承祖师
【42】:《般若八千颂》
【43】:唐卡之十六罗汉
【44】:法器
【45】:佛像
【46】:唐卡系列
【47】:唐卡专辑
【48】:莲师祈祷文观想
往期文章回顾方式:
当您进入普贤救度会平台后
点击手机右上角图标选择:
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益西彭措堪布专栏
友情链接